主题: 白裤瑶葬礼风俗

  • 作者:0746hj
  • 阅读:5247
  • 回复:0
  • 发表于:2009/12/7 1:10:00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宁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白裤瑶葬礼风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围着火堆烤火取暖。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亲友挑着米酒来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白裤瑶村庄中的粮仓

 

南国早报网-南国早报记者 蔡立梅/文 唐辉吉/图 

前言

说起南丹的白裤瑶,总有些遥远的神秘感。2009年6月13日,我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中白裤瑶打铜鼓的仿真场景异常引人瞩目,这一幕让记者忆起了白裤瑶村庄……瑶族在线'`3wg$HR_

第一次见到白裤瑶,是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广西文化舟活动上。当时来自南丹的白裤瑶村民,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在北京朝阳公园摆起铜鼓阵,吸引了很多游客。

时隔两年,2008年末,记者在南丹县城采访,巧遇广西著名的民俗摄影家梁汉昌,获悉他正在拍摄白裤瑶的葬礼。记者当即改变采访计划,欲跟随梁汉昌去白裤瑶村庄,却被告知,一般情况下不经过白事主家的同意,是不允许拍摄的。几经斡旋,终于成行。

 

1、粮仓

那天刚好是2008年冬至的第二天,一股强冷空气袭来,我们遭遇了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把所有带来的衣服穿上,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可是,中午到达里湖乡时,却看见这里的一些瑶民,依然穿着及膝的白裤子,裸着小腿;有的在白裤里加一条长运动裤,露出半截。白裤,是白裤瑶的标识,也是他们最鲜明的民族特性。这像一个讯号,告诉我们“白裤瑶之乡”到了。

 

白事主家在仁广村。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村落,村民的房子错落地散布在山上的粘膏树林中。树干像纺锤一般的粘膏树,是白裤瑶村庄中特有的树种,白裤瑶村民就是在这些树上砍树坑取粘膏树汁,用于制做传统的民族服饰。据说,粘膏树和白裤瑶村民相依相生,粘膏树只能听懂白裤瑶的语言,若是离开白裤瑶村庄,粘膏树就成活不了;而白裤瑶村庄人丁愈兴旺,粘膏树愈茂密。

往山上赶路时,不时可以看到村民屋边的高地上,搭建着一个个木“凉亭”,有的是茅草顶,有的是瓦片顶——这些亭子其实是白裤瑶的粮仓。粮仓一般离地两三米高,分上下层。上层通常高三米,用于贮藏粮食;下层则通透。一般用木板或竹片围合,正面开有小门。为什么白裤瑶的粮仓都建在屋外呢?原来白裤瑶的房子直接建在地面上,下雨时易受湿,不宜储存粮食。粮仓搭建在日照、通风条件好的高处,能防潮。此外,独立安放粮仓也是为了防火,万一房屋发生火灾,也不易殃及粮仓。

 

仔细观察,粮仓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立在石块上面的四根柱子,上端放着四个陶罐,或用铁皮包裹。这难道是用来装饰的吗?随行的一位文化厅官员解开了记者的疑惑:“那是用来防鼠的。陶罐和铁皮光滑,老鼠爬不上去。”简易的粮仓,能防潮、防火、防鼠,能不能防盗呢?防盗是不必的,因为在白裤瑶村庄,自古至今保存着古朴民风,“夜晚睡觉可以不关门”,自然不用担心偷盗之事。

 

路过一个粮仓,只见底层安放着一副棺材,“如果家里有年过55岁以上的老人,一般都提前做好棺材,叫寿材”。做好的寿材通常都放于粮仓下,寄寓着白裤瑶人家“升官发财”、“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穿着传统服饰的白裤瑶小男孩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谷穗是“开牛”仪式上的必备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指挥众铜鼓的大皮鼓

 

2、打铜鼓

 

来里湖乡之前,记者早已耳闻,白裤瑶的铜鼓在葬礼上才会敲响,现在终于眼见为实——循着铜鼓声,我们来到了山坡上一片空旷的田地里,这里已经摆起了铜鼓阵,离铜鼓阵不远的地方,拴着三头牛。主家的葬礼就在这里举行,确切地说,是在这里举行打铜鼓和“开牛”仪式。白裤瑶有停棺待葬的习俗,在春分至秋收这段农忙时节,人们无暇举办丧葬活动,死者入棺后先埋在家中院子里。等到农闲时候,一般是农历九月以后,选好日子,才举办隆重的葬礼仪式。有些人家则是因为当年买不起足够的牛,要等上数年才能够举行葬礼。葬礼仪式主要有“起棺”、“打铜鼓”、“开牛”、“长席宴”等。我们去的当天下午,已经开始打铜鼓。

空旷的田地上,人们已经用木头支起架子,用绳子套住铜鼓耳吊在木架上,十多面铜鼓依次排开,排成一个“7”字形。铜鼓的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主家请来的排在开头和最后,舅爷家请的排第二,“老同”(兄弟之意)和其他亲朋好友的再依次往后排。

 

白裤瑶打铜鼓的都是男性,两人配合打一面铜鼓:一个男子站在铜鼓一侧,左手拿一个用大血藤做的鼓槌敲打鼓心,右手执小竹棍在铜鼓边沿轻轻击打;另一个男子则双手合抱一个木制风桶,在铜鼓背面接音,按一定的节奏前后晃动,使铜鼓产生共鸣,让声音更雄浑,传得更远。而附近的乡邻们听到鼓声后,便会背着自家的铜鼓,或挑着糯米、米酒赶来参加葬礼。

 

在打铜鼓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断有乡亲背来铜鼓加入到铜鼓阵中。铜鼓越多,主家愈有面子。到“开牛”时铜鼓总共有20面,这在当地已十分体面。铜鼓中有祖传的老铜鼓,也有新铸的铜鼓。据一位鼓手说,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铜鼓,有的是同宗几户人家共享一个。

这么多铜鼓,怎么能动作整齐划一,敲打出相同的节奏呢?指挥众铜鼓的是大皮鼓。大皮鼓是用空心独木和牛皮做成,由主鼓手敲打。主鼓手一边以鼓点引导众铜鼓的节奏,一边舞蹈。只见他双腿并拢微曲,双棍击鼓,双棍不时有规律地从头顶、双肩、小腿等部位相向互击,绕着大皮鼓左蹦右跳敲打。敲打时一个节奏打三遍,动作可率性而为。打铜鼓可以说是白裤瑶男子的基本功,整个仪式过程中,一组敲完,可以换另一组鼓手继续敲,主鼓手也可轮换。

 

仁广村的村支书何光辉告诉记者,白裤瑶的铜鼓,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白裤瑶人虔诚礼拜的神器。古时候,白裤瑶的铜鼓、皮鼓,是对敌作战时用来发号施令的。在一次战事中,白裤瑶头领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而逝,瑶胞为了祭祀头领,为他鸣鼓、“开牛”,隆重安葬。从此,打铜鼓便成为祭祀、葬礼仪式上的一部分。而今,葬礼上打铜鼓,更多的是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同时也驱灾祈福,“用铜鼓声为逝者开路,让逝者到天堂后安息”。所以,可以说白裤瑶的铜鼓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寄托。千百年来,它雄浑的响声回响在大山深处,亘古不变,给白裤瑶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

 

据何光辉介绍,里湖乡打铜鼓有四种敲法:仁广村敲法、纪后村敲法、瑶里村敲法和岜地村敲法。打铜鼓的天数也不定,可以敲3天或5天,也可以敲7天。“开牛”当天一般会从早上持续敲到“开牛”环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开牛”场地边站满了白裤瑶村民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仪式上的铜鼓和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铜鼓依次排列,每两人一组,整齐划一的敲打

 

“开牛”

当天下午4时左右,最后一遍铜鼓敲完,主家给打铜鼓的人们敬酒后,准备“开牛”,即砍牛,这是白裤瑶葬礼中最隆重的仪式,四方亲友一般都身着盛装前来参加。

 

牛是白裤瑶的图腾,瑶族同胞对牛怀有崇敬之情,所以白裤瑶人不叫砍牛,而叫“开牛”。何光辉告诉记者,按白裤瑶习俗,老人去世,家里要择日为其“开牛”送葬,以“表示对老人的孝心”。若逝者为男性,则用长刀砍牛;若逝者为女性,要经外家同意才能用长刀砍牛,否则就用短刀杀牛。“开牛”一般是用水牛,牛的头数视主家经济情况而定,一般一头或两三头,多的七八头。

 

“开牛”仪式开始,先由两位主家兄弟撑着黑伞进场。然后哭牛、拜牛,长长的哭丧队伍从村寨中向砍牛场走来。男子背着香烛、草纸,女子背着金竹帽,手拄一根夹着谷穗的青竹枝,列队绕牛一圈,跪拜之后用谷穗喂牛再离去。

 

随后,道师捧着一碗米,抓起米撒到牛的身上,口中念念有词。孝子牵牛绕木桩三圈,用谷穗喂牛,另有一人持竹鞭帮着赶牛,意为送牛随逝者上天堂。

接着有多位白裤瑶女眷绕场走一圈,手提装有玉米粒的布袋,边走边掏出玉米粒撒向四周的人群,意为添福添寿。

 

点燃鞭炮后,三杆鸟枪向天齐鸣。接下来即用绳子栓住牛的四肢,用力把牛拉倒,由舅爷或舅爷家的人举刀向牛……

 

“开牛”后牛肉将分给参加葬礼的人,砍的牛角则挂在逝者墓碑前的木桩上,作为逝者的陪葬品。挂在逝者墓前木桩上的牛角越多,表示主家越富有。我们这次看到的葬礼“开”了3头牛。

 

“开牛”后,铜鼓声再次响起,“开牛”仪式就接近了尾声。听旁人介绍,随后主家还会摆长席宴,宴席呈长条形,一路顺延,参加葬礼的人们分坐两边。参加长席宴的人越多,越能表示逝者生前受人尊敬。开宴时妇女先吃,接着是孩子,最后是男子。大家一起大碗地喝酒,相互敬酒,谈笑风生,讲述逝者的生平,也讲述自己的生活。宴席后,每人均分到几片牛肉及一团糯米饭。至此,白裤瑶族的葬礼才算基本结束。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放弃拍摄,带着遗憾离开仁广村。

 

下山路上,耳边还响着铜鼓声,眼前似乎还晃动着白裤瑶男子舞蹈的身影,晃动着白裤瑶女子的百褶裙,惊心动魄的砍牛场面闪烁而过,定格的是火堆边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心中感慨:白裤瑶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并不等同于悲哀。“死比生大”,快乐能在天堂延续,或许这也是一种朴素、豁达的人生吧。

 

白裤瑶的葬礼是极为隆重的,有“死比生大”之说法。白裤瑶人把死亡当成“归家”——离开人间进入天堂,过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打起铜鼓为逝者开路,哭着告别逝者……长席宴上,人们大碗地喝酒,谈笑风生,淡定从容地讲述逝者,还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白裤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自称“朵努”,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现存人口约3万余人。白裤瑶民族因保存了其独特的婚嫁、葬礼、服饰等传统民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哭丧的亲属进入“开牛”场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哭  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参加葬礼的村民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白裤瑶的墓地前安放牛角木桩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开牛”后摆席宴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