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寻找瑶族失落的家园

  • 作者:0746hj
  • 阅读:664
  • 回复:0
  • 发表于:2009/12/7 2:41:21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宁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寻找瑶族失落的家园

       ——宫哲兵与千家峒

 唐晓君/瑶族在线

  人类历史上,有一个谜一般的民族。他们的来源扑朔迷离,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他们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奇特的经历,这就是瑶族。

  现代社会里,有这样一个文化探险的人。他20多年来,不分寒暑,不论冬夏,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寻找瑶族的圣地、远古的家园——千家峒,而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他,就是湖北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宫哲兵。

 

  日前,在永州江永县举办的湘粤桂三省区盘王节暨国际女书研讨会上,笔者有幸与这位国内研究瑶族问题的知名专家晤面。善谈、平和而豪爽的他,在我面前,淋漓尽至地展现着他的“千家峒情结”,讲述着他如何破解千家峒之谜的故事。

 

  一、千家峒美丽的传说,吸引着他 

  峒,在《辞源》中被解释为“旧时我国贵州、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千家峒,正是瑶族人民祖辈美好聚居生活的福地,颇似陶渊明笔下的胜景。

  与共和国同龄的宫哲兵,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关于瑶族千家峒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瑶族人民聚居在一个叫千家峒的地方。这里四周环山,森林茂密,只有一个山洞通到外面。峒内美丽而富饶,山峦重迭,怪石耸立,瀑布高悬,无数的清泉汇成一条大河贯通于峒中。两岸田地宽阔,土质肥沃,千户瑶人同生活,共耕种,大家丰衣足食,快乐无穷。后来,千家峒被官府发现了。官府起先派粮官进峒收租,后来又派兵马血洗了千家峒。十二姓瑶人被迫逃离。逃离之前,将盘王铜像和金银财宝埋在一个石洞内,又将一只牛角锯成十二节,每姓收藏一节。并发誓,500年后,子孙后裔不管飘泊到天涯海角,都要返回到千家峒团聚。宣誓完毕,十二姓瑶民含泪告别千家峒,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

  这个传说在瑶族民间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每当他想起这个动人的传说,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幅画面:在通往那神秘的千家峒的蜿蜒山路上,有无数勇敢的瑶人在攀登。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竟让他成了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1981年,他从武汉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来到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任教。该系这时正在编写一部《南方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资料》,分配他承担瑶族、苗族部分的写作任务。他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又读到关于瑶族千家峒的故事,再次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夜不能寐。

  1982年,他初入瑶山。一次次瑶族老人深情的诉说,一声声发人肺腑的乞求,一把将他冰冷的脚拥在自己胸前……这一切,都震撼了他的心。瑶族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更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的心,他几乎不由自主地从一座瑶山走向另一座瑶山,陶醉在神话、传说、历史、风情之中。不知不觉地,他梦幻般地去追寻瑶族的文献和文化。

  从华南到西南,从印支半岛到欧美国家;不管在途中吃了什么苦,孤独、寂寞、饥寒交迫、“与狼共舞”,还是一个人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或是在西沙群岛波浪滔天的海路上……瑶胞憨厚的笑脸、真诚的举动、企盼的眼神,都是他艰苦探索的力量源泉和信心所在。

 

  千家峒与瑶族族源密切相关,千家峒到底在哪里?这一直是从事瑶族学研究学者、专家争论不休、难以统一的历史问题。他走到哪里都问。回答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在南京,有的说在会稽山,有的说在洞庭湖,有的说在海南岛……从此,他踏上了一条文化探险之路,为瑶族寻找失落的家园、梦中的圣地。

  二、瑶家生生不息的追寻,激励着他

  千家峒桃花源式的生活令他向往,瑶民逃离千家峒前锯牛角的悲壮气氛令他感动,前赴后继寻找千家峒的运动令他敬佩。而千家峒的迷失令他产生一种要寻找它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义无返顾。

 

  返回千家峒居住、过千家峒那样的生活,一直是瑶族人民的向往。但是,由于岁月的变迁和民族的迁徙等原因,千家峒的确切地理位置却迷失了。

  500年来,瑶族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和血气方刚的青年,跋山涉水,不畏艰险,苦苦寻觅似真似幻的千家峒故址。他们的足迹年复一年地被高山的落叶所覆盖,他们的尸骨代复一代的被异乡的土地所掩埋。前面的老了,精疲力竭,抱恨倒下;后面的风华正茂,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到今天,一些瑶家后辈仍在无怨无悔地,始终不渝地寻找,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回归千家峒运动。

 

  1831年,江华盘瑶赵金龙率领五六百瑶民以祭祀祖盘瓠为名,举行还盘王愿的活动,提出“打回千家峒”的口号,发动武装起义。后被几十倍于己的清兵包围,血战20多天,最终赵金龙和大部分义军壮烈牺牲。

  1941年,以大瑶山为中心的近10县盘瑶,不满国民党 反动统治和山主的压迫、剥削,掀起了大规模的重返千家峒运动。农历八月初一,当男女老幼高举旗帜,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向预定地点集中时,被闻讯赶来的国民党土兵团团围住。瑶胞被遣散,萧成朝等组织者被关押先后枪杀或死于狱中。

 

  1956年,广西灌阳县一赵姓瑶族老人称,千家峒在湖南找到了,鼓动瑶胞集体返回千家峒。在当时恭城县观音乡乡长周生隆(瑶族)的组织下,36位瑶胞自筹资金,于翌年农历2月出发,前往江永大远乡考察。8天后,36位瑶胞回乡报喜:大远乡富饶美丽,可能就是千家峒。从而触发了一场要求迁返千家峒的民潮。 

  “长鼓瑶人割不断,子子孙孙要归源”。广西瑶民赵德标三代人的寻根苦旅,至今仍为瑶胞所称颂,深深印在宫哲兵的脑海中。其祖父赵志德矢志寻找千家峒,至死不休。其父赵如廷继承父志,足迹踏遍了广西平乐、阳朔、恭城、桂林等数10县,直至抱憾而终。1980年,几度寻根未果的赵德标找到江永县大远公社,发现该地居然有30多处地形、地貌、地名与家传《千家峒源流记》记载相同。三代人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圣地!为能定居千家峒,赵德标还将女儿嫁给当地一瑶族青年,从而全家才得以举迁至此,实现了三代人的夙愿。

  向往失落的家园,是一代又一代瑶胞顽强生存的精神寄托,他这样想。 

  三、江永千家峒的发现,感动着他

  1982年以来,宫哲兵凭以双脚,以超人的毅力,走进偏远闭塞的永州新田、祁阳、宁远、江华等瑶族乡县,去过“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千家峒,虽然没有找到,但收集到大量的口碑传说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使他的眼光注意到了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南岭山脉都庞岭。

  大远乡,地处都庞岭腹地,距江永县城5公里。要进峒,必先通过一个天然的石洞——穿岩,可惜1964年兴修公路时,把穿岩石壁炸掉了半边。过了穿岩,地势豁然开朗。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一片广阔狭长的盆地,下峒、中峒、上峒三大块千亩良田,从下至上一字排开。屋舍俨然,果树丛生,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他考察了地形、地貌、地理、地名,收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献,认定这里是千家峒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在1986年的全国专题会议上得到确认。1990年6月,在法国图鲁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瑶族研讨会上宫哲兵作了《千家峒运动和千家峒故地的发现》的发言和在其它城市的讲学,很是轰动。海内外媒体均作了大篇幅报道。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国际瑶学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课题,每一年都要举行一两次瑶族研讨会。

  1998年5月8日新华社对外发布消息,我国瑶学研究获重大突破,瑶族圣地千家峒地理位置被确认。在昨天结束的“中国灌阳都庞岭千家峒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确认了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提出的千家峒以都庞岭主峰韭菜岭为中心,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东部、湖南省道县西部、江永县西北部地区的观点。 

  1998年6月,湖北电视台在采访宫哲兵时,问他:“在发现千家峒的过程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最打动我的,就是瑶族人民前仆后继不折不挠地寻找千家峒的这样一种寻根精神。这种寻根精神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所需要的。而一个民族能够生存,能够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它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我们要像瑶族寻找千家峒那样,重新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上面。使我们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失去传统。”

  如今的千家峒瑶族乡(原大远乡)有10个行政村,2015户8518人,其中瑶胞占有总人口的98%。初步形成了以粮为主,林果、旅游并重,发展种养业的开发性农业格局。一条平坦的柏油公路,顺冉河直达县城。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建起了电视差转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均有较快发展。

  驻足千家峒极目远眺,云缠雾绕,群山叠翠,飞瀑高悬,奇石怪岩,蔚为壮观。更有清澈透明的冉河纵贯南北,南蛇、马颈等遗迹风韵犹存。金童放牧、双潭映月、桐岩神兔……有如山花烂漫,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

  千家峒不仅风光秀美,而且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2001年10月,千家峒一带发现古瓷窑废墟。窑址位于几座石山之间的土丘开阔地带,占地大约2平方公里,肉眼能见到古瓷窑废址12座。据专家考证,该窑的生产年代相当于南宋至元代中期,至少使用了200年,是湖南南部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发窑,堪称湘南第一窑。

 

  千家峒瓷窑的发现,让他设想,千家峒的手工业非常发达,经济繁荣,因此才成为瑶胞心目中的圣地。

  四、众说纷纭千家峒,鞭策着他

  宫哲兵虽然是汉族学者,但为了弄清千家峒的确切位置,为瑶族寻根20个冬春。20多年来,他不怕千辛万若,走遍了湘粤桂边境的千山万水,深入山寨瑶族寻访风土人情,实地考察了大量的出土文物、族谱、碑文、地图、地名。 

  1985年以来,宫哲兵先后公开发表了《瑶族千家峒故地考》、《妇女文字和瑶族千家峒》、《瑶族千家峒故地再辩析》、《关于盘瑶千家峒牛角的最新发现》、《中国盘瑶的千家峒运动》、《千家峒运动和千家峒故地的发现》、《寻找千家峒》、《从千家峒文献考证瑶族逃离千家峒事件》、《县志与碑文考证千家峒在都庞岭》、《地图、地名与族谱考证千家峒在都庞岭》、《从出土文物考证千家峒在都宠岭》等等专著和文献。



  尽管部分专家对“千家峒在江永”的结论基本达成共识,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这一直是宫哲兵的一块“心病”,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有关千家峒的史料极不完备,难以为据。来江永的瑶胞是根据《千家峒》、《千家峒古本书》、《千家峒源流记》等寻根的。那么,找到浙江会稽山、海南岛、甚至台湾的瑶胞又是依据什么的呢?显然,他们手中还有其他史料。

  2、专家认为千家峒窑的发现,说明千家峒时期的手工业很发达,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农闲从事制陶,再通过河流运输和肩挑,销路很广。这肯定是千家峒瑶民经济生活中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他们亦以此为荣。既然如此,何以现存的千家峒史料只有大篇幅记载了田、土、收成等农事,连“马山”、“平石岩”、“石童子”一类的小地名都不放过,却偏偏无一字提到千家峒窑这一关乎他们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和窑名? ……

  这些都让他和其它学者、专家疑惑不解,或争论不休。

  经过瑶族同胞几百年来的寻找,宫哲兵等专家、学者几千年的艰苦考察和研究,目前可以说传说阶段已经过去,真实的千家峒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瑶族是一个勤劳智慧、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我国历史上迁徙较多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段实行压迫政策,瑶胞流离失所,大量南迁,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情况,部分还迁入东南亚。虽然瑶族人民身居他处,却无时无刻不在追忆着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魂牵梦绕着祖辈的圣地——千家峒。

  宫哲兵清醒地认识到,千家峒,在瑶族历史和民族意识上均不容置疑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痛苦流浪中,千家峒的传说越传越奇。盘瑶子孙追根溯源时,千家峒代表着祖先的业绩,被奉为一座丰碑;盘瑶子孙向往未来时,千家峒则浓缩为幸福,被视为理想的圣地。

  一个千家峒,浓缩了一部瑶族史!

  一个千家峒,牵系着多少代瑶家人的梦!

  一个千家峒,是一个瑶族生生不息的根!

  一个千家峒,是宫哲兵一生不懈的追寻!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