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防治一体化

  • 作者:0746hj
  • 阅读:944
  • 回复:0
  • 发表于:2009/12/7 4:45:50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宁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防治一体化

 

   历史上,瑶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开建县志》谓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在《阮通志》中记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瑶族对天花等烈性传染病,“采取严禁天花患者回归原来村寨居住的方法,并将病人与居民隔离开,以减少这种疾病的流行”。这种隔离方法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族地区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运地区都曾采用过。瑶族许多地区都有火葬的习惯,这种文明的葬礼,也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推广的。火葬既达到消灭传染源的目的,又可保护环境免受污染。

    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姓,所有的男女老幼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老人懂得去别人家里饮酒作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合,都自觉带去食具。如果他们忘了带食具,就会自觉地取芭蕉叶代碗,临时修木枝代筷。餐中让别人替他们夹菜放在芭蕉叶中。在这种场合,有病的老人不会受到歧视,反而很受人的尊重,同桌人都会热情地给老人夹菜添饭,有的地方的瑶族还有家庭分餐的习惯。这说明瑶族人民对防止病从口入早已有所认识,采取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也是科学合理的,芭蕉叶作为一种生活习俗已经一代代沿袭下来。

    而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门边上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内。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则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容易“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到小孩满月为止。在婴幼儿期间,瑶家最忌讳“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痘”(指水痘或天花)。门帘边插青叶不让外人入内的作法,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如果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另外,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允许带小孩去窜门。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美德,更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对疾病传播及预防的科学认识。

    瑶族人民还非常盛行“药浴”,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虽然生活条件差,科技水平不发达,但他们爱清洁,注意卫生。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都要进行热水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而是采用草药水洗,俗称“药浴”。药浴的药材多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用药品种少则几十,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采回的,也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或是种在菜园里的,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药物的功能也多种多样,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等。

    药浴时,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应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这样既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又可滋补气血,促进产妇子宫复原。产后药浴,又称为“月里药浴”,许多瑶族妇女,产后经过药浴等方式调养保健,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劳动后淋雨受寒,也要进行药浴,可温中散寒、舒筋活络,起到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等。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如山苍子、大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松筋藤、毛杜仲等,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作用。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